王明迪
当前,全国群众体育持续升温,一些群众体育赛事更是在网络上火爆。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欢迎,有效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半月潭记者发现,一些地方的群众体育赛事出现了“偏离”、“变味”的迹象。比如,他们花重金聘请“外籍球员”充当自己的名字,或者让体育专家“自己点名”领取工资,为单位打比赛、争夺名次。
群众性体育赛事本来是群众参加比赛锻炼身体、感受快乐、加强队伍建设的有益活动。然而,从重金“招外援”到“即”领体育专家工资,变身的群众体育赛事变得“铜臭”、“功利性极强”,这不仅让群众从“主角”沦落》改为“配角”,也违背了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初衷。
为什么有些单位花重金聘请“外援”帮忙?归根结底,一些单位参赛动机不纯,将“赛场”视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暴露出扭曲的“输赢观”。花巨资“请外援”冒充假人,破坏了体育竞赛规则,扰乱了群众体育赛事秩序,挫伤了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其危害不可低估。
公平是竞争领域最重要的,是社会公平的“监视器”。群众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基础。办好群众体育赛事,不仅要坚持以群众为主体,搭建公平竞争的“舞台”,还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胜负观”;既要规范群众体育赛事的运行和服务,又要让群众满意。多层次、多元化、多品类的参与和观看需求不断增长,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赛事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而只有杜绝外援、球手等乱象,让群众体育赛场还阳光,让体育回归初心,才是群众体育赛事的正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