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房产 >

耶鲁毕业生回国做教育实验被质疑

发布时间:2022-04-27 16:00   来源:未知    作者:新博网

前言

中科院农学博士林文因常年蹲麦田,被村民当做反面教材教育孩子。耶鲁高材生秦玥飞扎根农村,却被整天喊着为人民服务的政客嘲讽:“你在国外,是不是被教会洗脑了?”。也许我们习惯了达官显贵,年薪百万才是成功人士,而对这样扎根农村的志士加以揣度,他们是因无能被迫来到乡村?还是为了在基层镀金?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本在枝头却愿俯身大地的青年人是如何扛起时代大旗,以后浪身份砥砺前行!

秦玥飞朗读者

你所鄙夷的正是他所热爱的

中科院的博士每天在田地里搞实验,却被村民误会:“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下田劳动!”但劳动和劳动是不一样的,普通人的下地劳动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博士林文本可以做轻松的工作,但他愿意一年四季在麦田里,晒得黝黑,穿的破破烂烂。

误会是农民,被当反面教材

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想让山西那片贫瘠的土地产出更多粮食,就算自己的辛苦能让农民一亩地多200块钱也是值得的。就像袁隆平一样,90岁高龄仍然在田地里忙进忙出,为的是千百年来困扰人类的饥饿问题。甘于放弃,是一种境界,乐于沉默,是一种修养。

前几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秦玥飞亦如此,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他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当年耶鲁大学在中国收了两位学生,秦玥飞便是一个,他没有被眼前的荣耀与虚名迷惑,也没有被国外的酬劳所驱使。他出身寒微,深知中国农民在土地中刨食的艰难,毕业后毅然回国,在多个贫困村当村官,褪去西装与皮鞋,用自己的力量为中国乡村造血。

耶鲁大学合照

在笔者看来,他的行为与当年学成毅然归国的钱学森邓稼先并无二处,都是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力量,不过时代不同领域不同,但却不代表价值相异。他们都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片土地,愿用自己所学给农民们作出微薄的奉献。对他们来说,纸醉金迷车水马龙不如农民伯伯那真诚的笑脸。

田间洽谈

如果叱咤风云的成功人士,返回乡间捐款捐物,这也许是有钱有闲人衣锦还乡,是功成名就大彻大悟后对德行的追求,还不足为奇。可贵的是,他们只是两手空空的青年人,无钱无权,除了自己的一身本领,有的只是一颗赤诚的心,这诚然比前者更珍贵。

农民的土地情结与逃离思想

为何两位高材生埋头土地反而受到某些人嘲笑呢?这就要谈到农民的土地眷恋情结与逃离的矛盾思想,无论舆论把农民捧得多高,农民依旧算是底层的一个职业,毕竟收入决定了许多事情。真正的农民深深懂得农活的劳累以及靠天吃饭的不稳定。


农民不易

很多农民对土地有深深的眷恋,在他们眼里只要有土地就还有依靠,但如果问农民希望他们以后的子女学成归来做什么工作,他们绝不会回答农民,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逃离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这也是为何许多农民会对高材生回归乡村会嗤之以鼻。

扎根麦田的身影

其实这也是父辈农民与子辈农民的矛盾,父辈愿意扎根于土地,而子辈更乐于外出打工。但是农民这一行业却是长期存在的,新生力量的离开,老年力量的式微,人才留不住的难题一直困扰农村。许多人努力走出大山,但回归之路却显得异常艰难,毕竟人往高处走,也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来看待每个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许多人只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就已经用尽了全力,更谈不上生活,多数农民还在为了生存而奔波,所以农民朋友不理解这些高材生的选择也可以理解。正因为如此,像林文和秦玥飞这样的青年人开始会受到嘲讽或被当反面教材。不过,一切交给时间,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农村生活

兼济天下精神的缺失与培养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

正如钱理群老先生所言,现在的大学里培养了许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清楚地知道如何达到自己想要的,每一步都精打细算,比如许多学生上大学前就已经打听好辅导员是谁,怎么能当选班干部,哪些课老师给分高,要和哪些老师打好关系,归根结底,就是如何让自己一路畅通。

朗读者

当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也是为大学生活提前做好准备,但是这种现象过早存在学生身上,就值得反思,从根本来看就是一种利己主义的雏形。多少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那种兼济天下的情怀多少已经消失殆尽。

我们的教育中是缺少博爱这种精神的培养的,当然有人是自顾不暇,有人则是故意为之。中国是一个无宗教国家,而且在西方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都被打碎,兼济天下这种精神成为圣人该有的品质,普通人大喊兼济天下会被认为在作秀……


兼济天下

心理学研究认为,“利己”本身的确无可厚非,但“利他”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林文还是秦玥飞,都是时代的清醒者,他们不是世俗上的成功,而是心灵上的富足。他们是到了一种需要自我实现寻求人生价值的境界,愿意用自己来反哺养育自己的大地。


反哺

这种精神国家是号召的,而学校中更多只当成一种口号,落实在实处则是另一番景象,背后原因就是:考试不考,说到底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精神,没有实际的作用。

深藏功与名,大爱在民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无论是中科院博士林文还是秦玥飞,都心存道义,做着最低调的事。他们在田野中奔劳,为相对弱势的群体奉献,在他们脸上看到的更多是朴实与心安。也许曾经他们被怀疑,但他们却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他们的做法可能得不到所有人的认可,但他们作为青年人以一腔热血埋头于乡村田间的勇气,值得敬佩。

田间研究

有人会发问,有如此才华,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然后回馈社会,效率岂不更高?但多少人在取得成功后还能保持青年时的初心,环境是会同化人的,多少人功成名就之时也是初心忘却之日。

而且乡村的扶贫工作一直是国家的难点,就在于它需要发现病因,对症下药,而且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工资微薄,不被理解等原因便劝退了大多数人。就算有了资金去帮助,也是隔靴搔痒,乡村扶贫真正需要的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扶贫攻坚

结语

中科院博士林文和耶鲁高材生秦玥飞,都有一种大爱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目前教育中缺少的兼济天下的情怀。他们被嘲讽更多是时代的悲剧,但时间会证明他们的清白,我们的学校和社会正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青年后浪,而非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后浪后浪,乘风破浪

上一篇:拜登首次动用总统赦免权
下一篇:31省新增1818例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